返回

历史直播间:随机创死一位老祖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298章 金匮之盟28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唐太宗李世民惊讶的丹凤眼都瞪圆了,他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指挥战斗的!

    都说他能够料敌先机,那也是因为他先派人去调查了敌军的情况,这才能够作出部署!

    再说了,李世民作出部署,那也只是提前那么几天而已,在战争中,这么几天根本就不算什么!

    但是这个宋太宗就实在是太夸张了吧!

    从大军开始准备粮草,再加上行军的时间,这阵图怎么也得提前一个月画好吧?你一个月就能知道敌军是怎么作战的?神仙?能掐会算?

    “这个宋太宗,呸,这个赵光义,真的是个军事白痴啊!这种人也能是太宗?太宗的名号这么不值钱了吗?”唐太宗非常不满意。

    他堂堂千古一帝,怎么能跟这种货色一个庙号!

    他不服!这是对他人格最大的侮辱!!

    大臣们看便知道自家陛下又不高兴了,但是他们也没什么很好的办法,因为他们也不高兴!

    凭什么赵光义这种人也能是太宗啊!!他们家陛下跟他都是太宗,实在是受委屈了啊!

    不只是唐太宗,明太宗朱棣也很不高兴。

    朱棣虽然早就读到过宋史中关于这位宋太宗的记载,但是没有哪一个让他觉得这么难受!

    难受到听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庙号太宗都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!

    突然觉得后世的那个给他改成成祖庙号的小子也没那么可恨了,至少能够让他跟赵光义这种人做一个区分!

    中军的田重退守定州,西路的杨业则是选择护送百姓回迁,面对辽军的进攻,杨业没有按照阵图作战,反而认为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案是由他们带兵扼守石竭谷口,这样既能阻击辽军,还能为百姓回迁争取时间。

    这种不在阵图上的作战方案,受到了监军的严辞反对,硬是逼着杨业出兵。

    杨业作为经验丰富的将领,也想到了办法,那就是让潘美等人带兵在陈家谷接应,结果等杨业到达陈家谷的时候,潘美等人却早就已经撤退,根本就没有派人接应杨业。

    杨业只能孤军奋战,最后兵败被俘,绝食而亡。

    三路大军均失败,雍熙北伐不仅没有收复任何失地,还损兵折将,损失极为惨重。

    北宋的这次惨败,助长辽国的气势,而赵光义本人,也并没有立刻放弃收复燕云十六州。

    不久之后,赵光义以及他的亲信贺令图等人再次开始部署北伐,这一次,北宋还没有准备好,辽国反而先打上门来了。

    辽军在瀛洲君子馆大败宋军,宋军有数万人直接被歼灭,贺令图、杨重进等将领被俘,这一次,北宋是真的没有军队能够对抗辽国了。

    不止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构想破产了,赵光义对于交趾、定难等国家的战略部署也全部以失败告终。

    赵匡胤给北宋留下了数十万精兵,全部都被赵光义祸祸没了。

    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,让赵光义彻底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,宋朝开始实行虚外守内的政策,对于辽国也从攻势转变为守势。

    而这次的失败带来的恶劣后果远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对外战争的接连失败,让原本就有些刻薄多疑的赵光义变得更加敏感且不自信,他开始猜忌打压武将。

    宋太祖赵匡胤因为五代十国的特殊背景,实行了崇文抑武的政策,到了赵光义就直接矫枉过正,变成了重文轻武。

    赵光义派去的监军也渐渐成为了北宋打仗时的惯例,监军们明明不会打仗,但是在将领们打仗的时候,却会出手干预,监军的地位甚至在领兵的大将军之上!

    监军们的无能牢牢的压制了武将们的发挥,再优秀的将领也只能是这些酒囊饭袋的下属!

    最关键的则在于车神在兵败之后的转变,他认为:“治国在乎修德尔,四夷当置之度外。”

    由此,北宋彻底停止武力开疆拓土,全面转为守内虚外。

    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就是个畏战的,这导致北宋后面扽皇帝也都不怎么强势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重文轻武彻底成为了北宋不可更改的制度。

    赵光义这个人可以说有功有过,他是北宋的第二任皇帝,看重文治,崇尚文学没有错,这样的作风一改唐末五代以来,宦官专权,武人当政的不良风气。

    但是他又有着重大过失,北宋的开局本来是很不错的,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凭借自己的武功,为大宋收复燕云十六州,再次一统华夏打好了基础,只可惜这一切都毁在了赵光义这个心胸狭隘又不知兵的人手中。

    在赵匡胤打下的基础上,赵光义本来应该是一个既能恢复文官统治,完善法制,又能出兵攻打辽国,收复燕云十六州,将辽国拒于长城之外的伟大君主。

    然而,赵光义的得位不正让他汲汲营营,一心扑在证明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以及超越自己的兄长上。

    他急于树立自己的,为自己塑造一个光辉圣明的形象,只可惜一切的妄念都止于两次攻辽的失败上

第298章 金匮之盟28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